把 AI 變成你的成長引擎—Leadion 的 B2B AI 行銷商業模式

Leadion AI 行銷應用商業模式

誰適合閱讀 & 為什麼?

  • 營運長/行銷長/電商主管:特別是台灣電商與零售產業中,已具備固定數位行銷預算,卻希望突破營運瓶頸的人。
  • 這篇文章會用第三方的角度平舖直述述的方式,把複雜的 AI 行銷名詞與平台機轉講清楚,讓你能看得懂、用得到、帶得動。

為何從「行銷應用」切入

AI 正把廣告投放、內容素材製作與搜尋引擎的「入口」,已經被AI改寫為為完全不同的機轉,這一波浪潮你跟上了嗎:

  • 廣告平台的 AI 內建化:Google 與 Meta 正把投放與素材的最佳化「黑盒化」,讓系統自動尋找更可能轉換的受眾與版位。品牌端因此更需要一個「管理與整合」的夥伴,而不是只靠人工作業的代操。
  • 搜尋體驗的 AI 化:AI Overviews 與新型搜尋版面,正在把消費者決策從「關鍵字→點擊廣告/自然結果」的單一路徑,變成「AI摘要→行動連結→商家」的多步驟、更多變數的購買決策路徑。
  • 企業端採用速度提升:高階管理層(例如 CEO、CMO、CIO 等)對生成式 AI 的採用與投資意願明顯增加,但在「資料管理、可控性、跨工具整合」上,仍需要專門隊伍把 AI 從概念落地成產能。

Leadion AI 不嘗試做出一個任何巨頭都能超車的應用,我們選擇做「應用的落地與治理」。每一次的行銷應用開發,都有從暖身到啟動的陪跑,這也是為了找到「用得到、看得懂、帶得動」的夥伴;Leadion了解真正的商業引擎在於 整合層(Automation Fabric)與 代營運(AIMOps):把主流平台 AI 的威力,用客戶的資料與流程「連接、管理、重複」,並把成效轉成可預算化的營運成果。


三個你常聽到、但容易霧煞煞的名詞

1) Performance Max(PMax)是什麼?

  • 一句話說明:把 Google 所有版位(YouTube、Search、Discover、Gmail、Maps、Display)打包成一個目標導向的超級廣告活動,系統會自動幫你找「哪裡、給誰、用什麼素材」最有效。
  • 生活比喻:像是請了一個訓練有素的「自動投放駕駛」,你只說要到哪(轉換目標),他就自動選最快的路(版位組合)、控制油門剎車(出價)與變換車道(受眾)。
  • 你需要知道的是:PMax 很強,但很「黑箱」。你能控制的,多半是「輸入」:目標、素材、受眾訊號與負面訊號(不投放的關聯)。

2) Advantage+(A+)是什麼?

  • 一句話說明:Meta 的一組「AI 自動化投放」產品群,幫你在 Facebook/Instagram/Threads 上,用較少設定,快速把廣告送到最可能轉換的人手上。
  • 生活比喻:像把「手排車」換成「自排+自動跟車系統」,你給方向與目的地,系統幫你調速度、換道、找停車位。
  • 你需要知道的是:A+ 會省時間,但也會放手;一旦放手過頭,可能導致受眾過寬、投放重疊或品牌調性偏離。因此要設好邊界(素材池、受眾信號、排除名單)與觀測儀表(KPI、品牌安全)。

3) 自動產生素材/文字客製(ACA/Text Customization)是什麼?

  • 一句話說明:Google Ads 會根據你的落地頁與關鍵字,自動生成或替換廣告標題與描述,越來越像「AI 文案助理」插在投放中。
  • 生活比喻:像把資深文案的「標題筆記本」內建在廣告系統裡,但它不懂你的品牌敏感詞與上下文,需要人設下護欄。
  • 你需要知道的是:2025 年起,這類功能逐步升級為 AI Max 的文字客製化;開或關,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要有審核節點與黑名單(不該出現的詞句)。

名詞對照表

名詞做什麼我能控制什麼常見風險我們怎麼補位
PMax一個活動打全版位,系統自動找人與版位目標、素材、受眾與排除、數據回傳黑箱化、學習期波動、素材品質參差建立「輸入治理」:素材規格、受眾訊號、否定清單、資料回傳與實驗設計
Advantage+Meta 的快速自動化投放(Facebook/Instagram/Threads)目標、素材池、排除名單、日/月預算可控性下降、受眾過寬、投放重疊、品牌調性偏離「品牌安全+KPI 儀表」雙層監控;素材池版本化管理
ACA/文字客製自動產生或替換廣告文案啟用範圍、敏感詞黑名單、審核流程文案不合品牌語氣、合規風險建立「人機共編」工作流與審核關卡(多一關就多一層保險)

小提醒:不要把主流平台的 AI 當魔法。它擅長在巨量訊號中找相關性,但品牌調性、法規遵循、上下文,仍需要人工設計「輸入與邊界」。

在實際操作中,一個或是多個 AI 行銷應用工作流通常發生在「輸入前」與「輸入後」兩個關鍵節點:

  • 輸入前:品牌必須先定義素材規格(圖片尺寸、文案調性)、受眾訊號(例如 GA4/GSC 熱詞)以及排除清單(不想觸及的族群或敏感議題)。
  • 輸入後:則需要人工審核 AI 產生的建議或素材,確保其符合法規與品牌調性,並透過實驗設計來觀察輸出結果。

👉 以Pmax來說,主要仰賴 Google 提供的 Google Ads API。這組 API 允許開發人員和第三方工具直接與 Google Ads 帳戶的後台資料進行互動,進行大規模的廣告活動管理、報告分析和自動化操作。以下是各項管制和自動化:

1. 素材資源自動化 (Asset Automation)

這是 AI 工作流程中最常見的應用。

  • 素材生成: 外部 AI 工具(例如:結合生成式 AI 的平台)可以根據你的產品資料或網站內容,自動產生多種版本的標題、說明、甚至圖片和影片草稿。
  • 上傳與更新: 這些外部工具可以透過 Google Ads API,直接將生成的素材上傳到 PMax 的素材資源群組中,或是設定一個或是設定一個人工審查節點,並定期監控成效。如果某個素材表現不佳,AI 工作流程可以自動將其替換或調整。

2. 目標對象信號管理 (Audience Signal Management)

AI 工作流程可以讓目標對象信號的運用更為動態與精準。

  • 動態名單更新: 透過 API,你可以將 CRM 系統或客戶資料庫中的第一方資料,自動同步到 Google Ads 的顧客比對名單中,或是或是多一個節點或是多一個節點和Trigger,來抓取或是多一個節點和Trigger,來抓取第三方雜湊後的名單,確保目標對象信號永遠是最新且最精準的。
  • 行為模式分析: 外部 AI 系統可以分析使用者在你網站上的行為模式,自動產生新的「自訂區隔」,例如「瀏覽過高價位商品但未購買」的使用者,並透過 API 將這個新信號添加到 PMax 廣告活動中。

3. 負面信號控制 (Negative Signal Control)

雖然 PMax 的負面信號控制較為有限,但 API 提供了更靈活的操作空間。

  • 負面關鍵字清單: 透過 Google Ads API,你可以在廣告活動層級套用「負面關鍵字清單」(Negative Keyword Lists)。外部 AI 工作流程可以根據搜尋字詞報表,自動偵測不相關或浪費預算的搜尋字詞,並將其添加到負面關鍵字清單中,從而更有效地排除流量。
  • 排除無效刊登位置: 外部系統可以分析 PMax 的刊登位置報表,識別出轉換率低或無效的網站、應用程式或 YouTube 頻道,並透過 API 將其加入排除清單,防止廣告在這些位置投放。

這邊可以看到,Google Ads API 是實現這一切的橋樑。它讓開發人員和外部工具可以建立客製化的 AI 工作流程,這些流程可以做到:

  • 自動化資料輸入: 透過程式化方式,將素材、目標對象名單和負面關鍵字等輸入,定期或即時地更新到 PMax 廣告活動中。
  • 智慧化決策: 外部 AI 系統可以根據自己的演算法或數據分析結果,來決定要上傳什麼素材、使用哪些目標對象信號,或排除哪些關鍵字/刊登位置。

這代表 PMax 並非只能以完全「黑盒子」的自動化系統方式來運作。它是一個強大的 AI 引擎,而我們可以透過外部的 AI 工作流程,扮演「燃料供應者」和「導航員」的角色,持續餵養它更高品質的輸入,並微調它的運作方向,以達到更好的廣告成效。


我們提供的價值:整合層(Automation Fabric)+代營運(AIMOps)

陪跑是幫助客戶了解需求,真正的價值在整合與代營運。

整合層 Automation Fabric:把你的資料、流程與平台 AI 接上去

我們在做的事:用 n8n/Make 等自動化工具,將 GA4/GSC/電商訂單/CRM/廣告帳戶/內容協作工具,串成穩定、可視化、可重複使用的工作流。

  • 典型工作流(電商)
    1. GSC 熱門查詢 → 生成「搜尋意圖摘要」→ 交付內容團隊排程;
    2. 新品開賣 → 自動產生多版本素材(人機共編)→ 上傳素材池 → 送審;
    3. 異常偵測(ROAS、MER、CTR)→ Slack 報警 → 建 Asana 任務;
    4. 訂單族群變化(RFM)→ 受眾名單回寫 Google/Meta → PMax/A+ 自動加碼。
  • 典型工作流(零售/門市)
    1. 門市庫存/促銷日曆 → 動態素材更新(商品標籤、價格卡、賣點說明)→ 本地化廣告;
    2. 門市到店指標(方向查詢、導航、評價)→ 轉成「門市關鍵字與出價建議」。
  • 對類型(電商)客戶的好處
    • 把團隊的「重複性手動工作」交給AI工作流,釋放人力做行銷策略/創意;
    • 形成範例庫(Leadion Modules),換客戶、換需求只換參數,不從零重新開始;
    • 每條工作流都有文件化、版本化,方便交接與稽核。

代營運 AIMOps:不是代操,是「AI+營運」的管理與持續改進

我們在做的事:把「平台 AI」當引擎,把「你的資料與行銷目標」當作燃料與導航,持續運作與調校。

  • 三個持續週期
    1. 輸入管理(素材池、受眾訊號、排除清單、資料回傳);
    2. 實驗路線圖(廣告版位/素材版本/受眾策略的實驗設計與學習節奏);
    3. 例行會議與異常處理流程(每月成長會議+縮短異常狀況的回應時間)。
  • 我們衡量哪些指標:ROAS(廣告投資報酬率)/MER(行銷效率比)、客單(Average Order Value, AOV)與 CAC(獲客成本)、AI 產生素材採納率、工時下降(hrs/mo)、學習期通過率、異常回復時間。
  • 對類型(電商)客戶的好處
    • 把「黑箱作業」加上一層說明層:我們記錄「輸入→實驗→輸出」,形成 Evidence Log;
    • 預算可預期:固定月費覆蓋管理+運作;若成效超越預設目標,才會額外啟動「分潤機制」(選配),等於是基本費用保底+成果共享的商業模式,讓客戶沒有下行風險,卻能和我們共享超額的上行利益;
    • 避免依賴單一操盤手的風險,因為流程都被文件化與自動化。

四、產品線由淺入深,豐儉由人

P1|Data & Workflow Starter(工作流起始)

  • 常見痛點
    • 內部數據散落各處:GA4、GSC、CRM、電商後台,無法即時串接;
    • 手動報表與流程耗時:團隊每天都在整理資料、比對數字,卻來不及做決策;
    • 缺乏標準化的自動化起點,導致每次要導入 AI 功能都得「重頭開始」。
  • 應用方式
    • 建立 2–3 條「標準工作流」:如 GSC 熱詞→摘要→內容任務;新訂單→CRM 分群→廣告名單回寫;GA4 異常→Slack 提醒;
    • 全程文件化、版本化,確保團隊成員能快速接手;
    • 將這些工作流設計成「可擴充模板」,日後可直接延伸到更多場景。
  • 未來利益
    • 團隊工時大幅下降,從繁瑣報表與資料搬運解放出來;
    • 建立起一個「AI-ready」的數據與流程基礎,未來要導入 P2(代營運)、P3(AI 搜尋)都能無縫接軌;
    • 短期內就能看到成效:例如報表準備時間降低,跨部門協作效率增加。

P2|AIMOps(代營運)

  • 常見痛點
    • 平台越自動、我越沒把握?看不到關鍵槓桿,只能被動追數字;
    • 團隊素材產不完,版本管理混亂;
    • 報表說不清真正驅動因子,內外部對齊困難;
    • 異常(成本飆、轉換掉)來得快,回應慢。
  • 應用方式
    • 建「輸入管制」:素材池規格、受眾訊號與排除、資料回傳機制;
    • 月度「實驗路線圖」:明確規劃每月測什麼、棄什麼、放大什麼;
    • 「人機共編」素材流:AI 先產、人工審、再上線;
    • 事件紀錄+警報:自動偵測 KPI 異常,推送 Slack/Email 與處置清單。
  • 未來利益
    • 把成效穩定拉上:學習期通過率↑、ROAS/MER↑、MTTR↓
    • 團隊心智負擔下降:流程自動、會議聚焦「決策」不是「資料比對」;
    • 累積自己的「品牌 AI 操作系統」:下個檔期、下個品牌,直接複用。
  • 電商微案例
    • 問題:旺季轉換下滑、素材產能不足、報表口徑不一;
    • 做法:建立素材池規格與版本化、導入異常偵測、把 GSC 熱詞轉成 PMax 受眾訊號、每月 3 項 A/B 測試;
    • 觀察到的改善:8 週內 MER +18%,學習期通過率 65%→82%,異常回復時間 -40%。

P3|AI-Search Readiness(AI 搜尋版面準備)

  • 常見痛點
    • AI Overviews 與新版搜尋版面不熟:不確定內容該怎麼寫、素材要怎麼餵;
    • SEO、內容與廣告彼此斷線:熱詞抓到了,卻沒接到投放與落地;
    • 版位變多、節點變複雜:量測與承接混亂。
  • 應用方式
    • 內容與資訊架構重構:針對「問題—解法—行動」的 AI 摘要節奏,整理 FAQ、比較表、規格卡;
    • 素材餵養清單:哪類圖片/影片/重點要點,能幫助 AI 更「懂你」;
    • PMax×SEO 聯動腳本:把 GSC 熱詞、熱頁轉成 PMax/A+ 的受眾與素材優先級;
    • 承接路徑:AI 摘要點擊→落地頁→表單/客服,確保每一步都有量測與再行銷。
  • 未來利益
    • 新流量入口被你掌握:AI 摘要中的廣告與自然資訊相互強化;
    • 品牌專業感提升:內容被組織成「可被引用」的知識模塊;
    • 廣告更聰明:以真實搜尋意圖回饋廣告素材與受眾。
  • 零售微案例
    • 問題:門市導流仰賴品牌字,中文泛詞無法承接;
    • 做法:建立「問題—解法—行動」內容庫(FAQ/比較表/指南),把熱詞回寫 PMax 受眾與素材排序;
    • 觀察到的改善:非品牌詞點擊占比 +23%,門市導航與到店互動 +14%。

Co‑Dev Lab(共研商模與授權)

  • 常見痛點
    • 不管是P1, P2, 或P3, 每家都有些「獨門流程」與「數據拼圖」,市售軟體無法一次滿足;
    • 做一次、下個檔期又從頭來過,浪費;
    • 擔心投資客製化,但產物無法長期維護。
  • 應用方式
    • 協作定義 1–2 個可泛用的模板組(如:RFM→再行銷、庫存→動態出價),共同研發到能跨品牌重複使用;
    • 匿名化+IP 授權:合作夥伴的商業機密不會外流;
    • 模板以「核心+延伸套件」結構維護,未來按需求加掛而非重寫。
  • 未來利益
    • 合作夥伴不再買「一次性的專案」,而是擁有一個會升級的模板資產
    • 下個品牌、下個市場,TTV(Time‑to‑Value) 以週為單位;
    • 形成你的內部「最佳實踐」:新同仁也能快速上手。
  • 電商集團微案例
    • 問題:多品牌多地區,促銷節奏與素材規格不一,跨團隊協作失速;
    • 做法:共研「活動模板組」(檔期日曆→素材版本→受眾與出價策略→儀表板),匿名化後授權給其他品牌;
    • 可期待的改善:檔期準備工時漸少,新品牌上線時間加速,素材錯誤率減少。

資料安全與風險

我們賣的不只是模型,是安心可控的合作關係

  • 資料留在你的雲端:我們偏好把資料留在你指定的雲端或 VPC,Leadion 只持有工作流設定與原始資料(Log、版本)。
  • 匿名化與最小必要:工作流只取用任務所需欄位,個資以雜湊或分區隔離處理。
  • 人工審核關卡:生成素材→人工審核→上線→監控,對敏感詞、法規、品牌調性設立黑/白名單與審批節點。
  • 黑盒說明層(Evidence Log):所有「輸入→實驗→輸出」留痕與可追溯,讓策略討論基於證據而非感覺。

可以期待的,看得見也用得到

  • 儀表板與日常運作:一個看得懂的成長儀表(ROAS/MER、學習期通過率、MTTR、AI 素材採納率),每月一次「實驗路線圖」會議。
  • 工作流文件與範例庫:每條工作流都有「說明書、設定檔、錯誤操作程序卡、版控」。
  • 素材規格書與審核清單:尺寸、構圖、敘事方式、語調調、敏感詞名單、差異化焦點。

給Leadion的未來客戶

把 AI 變成你的營運肌肉,而不是一次性的工具嘗鮮。
Leadion AI 以「陪跑」方式帶你從暖身到啟動,以「整合層」讓資料與流程接上平台 AI,以「代營運」把黑箱變白盒、把結果變慣性。

👉 快來申請「工作流試作」:我們會在 2 週內,為你打造 1 條可上線的自動化工作流(例:GSC 熱門關鍵詞→內容任務→受眾回寫),含文件與儀表板。
適配條件:如果你已有固定數位行銷預算、具備 GA4/GSC/廣告帳戶與基本資料權限;願意導入「人機協作」的審核節點。
通道:填寫表單,留下您的產業、月預算級距與當前 1–2 個痛點(我們會回覆需求清單與時程)。


訂閱Leadion聚合分享

歡迎訂閱電子報,不再錯過關於趨勢洞察、AI自動化還有結合行銷策略的最新分享。

返回頂端